第六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2

第六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论坛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分论坛、论坛理事会工作会议等多个环节,主要围绕工资增长与分配、人工智能、教育、就业格局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image.png

开幕式

1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她指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重塑就业形态的背景下,平台经济催生的社保体系、零工权益等议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届论坛汇聚李实、王春超、冯帅章、施新政等知名学者及新生代研究力量,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应对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变革提供学术智慧。胡薇薇提到,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怀指导下,以及各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帮助下,殷切期盼会议成果丰硕,与会代表满载而归。

image.png

开幕式及上午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瞿茜主持。

image.png

主旨报告

18日上午论坛邀请了李实、王春超、冯帅章、施新政四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发表了题为“近期中国城镇工资增长与差距变动的主要特点”的主旨演讲。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能需求提升对劳动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2013、2018和2023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调查项目(CHIP)数据,他考察了城镇工资增长与分配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并系统探讨了不同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变化。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平均工资增长但增速放缓、受教育年限略有上升并趋于稳定、学历结构两极化加剧、高龄化趋势明显以及灵活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以2018年为界将样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2018年以后的工资增长率显著更低,男性工资水平虽高于女性但其增长率更低,教育对工资增长的回报逐渐减弱,工资增长由早期西部地区最快转变为后期东部地区领先,固定职工的工资水平和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职工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是工资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其中教育的作用尤为关键,要素价格效应则是工作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他揭示了人力资本回报变化在工资结构演变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转型期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

image.png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春超分享了题为“人工智能与就业格局”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人机协作性、自主学习与智能适应、广泛渗透性、伦理与安全挑战并存的四大特征。在中国人口结构显著变化、城乡差距较大、新就业形态兴起、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他重点回答了AI分别对就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影响效应。在阐明AI对就业数量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增强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基础上,他发现尽管AI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在趋势上已逐步呈现出负向影响特征。在就业结构方面,AI相关岗位的地区分布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同层次岗位对高学历、高工作经验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编程语言相关的硬技能以及沟通、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相关的软技能需求逐渐增加,并促进了AI领域相关人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跨行业流动。他进一步强调,为更好地适应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需要从建立职业大典动态调整机制、构建软技能标准化培养体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合理规划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培养学生数学和编程素养,同时增强对学生的软技能培养意识。

image.png

暨南大学教授、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作了题为“平台就业的几个迷思与事实”的主旨报告。他针对平台就业的概念界定、异质性就业类型、在劳动力市场的占比情况、就业质量的多维度评估以及不同特征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偏好这五个方面,澄清了常见的五大认知误区。他认为,平台就业与新就业形态的定义具有一致性,但与远程工作和灵活就业存在交叉关系,前者是一个更具体、更客观、更明确的概念,强调突出现阶段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就业的重要特征。为弥补基于任务和空间属性的就业工种分类方式的不足,他提出了依据工作任务执行对特定地理位置的依赖程度,将平台就业划分为基于“云端”和“位置”两种类型的思路,并发现基于“云端”的就业岗位对学历、工作经验要求以及开放性和外倾性等非认知能力的要求均显著更高,但基于“位置”的就业岗位对非认知能力中的尽责性要求更高。通过区分全职和兼职平台就业者,他发现平台就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全职平台就业者基于“位置”的就业规模显著更大,而兼职平台就业者基于“云端”的就业数量明显更高。基于“云端”的平台就业求职者中女性占比更多,总体教育程度更高,尽责性更低,但开放性和外倾性更高;而基于“位置”的平台就业求职者中男性更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更高,且对开放性要求更低。

image.png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雅青年学者施新政分享了题为“What Affects the Preference for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in China”的主旨报告。通过借助一项金融企业在一家在线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的随机干预实验,他考察了改变求职者对灵活办公信念是否会对其办公模式选择产生影响。首先,他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八个职位中,各筛选出8000或10000名潜在求职者,并向其发送招聘岗位的基本情况;一旦求职者表达了求职意向则将其纳入研究样本。随后,对进入实验样本的求职者发送包括固定工作协议和灵活就业协议两种工作方式的招聘广告,并将灵活就业的协议区分为仅地点灵活、仅时间灵活以及地点和时间均灵活三种类型。同时,求职者被给予“在家办公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信念干预,并基于固定办公工资水平随机设定薪资比例,以估算求职者对灵活办公模式的支付意愿。结果显示,该信念干预显著提高了求职者对灵活办公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尤其对工作经验较少、申请无需频繁面对面沟通岗位的求职者影响更为明显。当引入绩效工资排序机制后,干预效果进一步增强,显示出一定的筛选作用。此外,在提供干预信息的同时,明确希望求职者接受或拒绝该建议后,结果排除了求职者出于策略性考虑而接受灵活办公的可能性,佐证了干预效应源于信念更新而非策略反应。他进一步指出,纠正求职者对灵活办公效率的误解,有助于提升其对灵活就业安排的接受度,可为企业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力资源策略提供政策启示。

image.png

分论坛

本届论坛经论坛组委会专家评审,遴选出23篇高质量论文,分4个平行论坛进行了现场报告和点评。主题广泛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为与就业”“政策冲击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模型与劳动经济研究”“技术、教育与就业”。平行论坛中,各位报告人分别进行了研究成果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文的选题价值、理论框架、方法设计、政策启示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互动和交流。

据悉,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共同发起。截至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劳动经济学前沿领域学术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和中国劳动经济学者们的年度盛会。

论坛理事会工作会议

17日下午,论坛发起单位召开了理事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集体讨论了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的宝贵经验,为确定论坛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推动论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image.png

本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的成功举办,为安泰经管学院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坚持贯彻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为发展战略,以行业研究和科技金融为双轮驱动,以上海、深圳、新加坡为三大支点,坚定不移朝着建设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目标迈进,推动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