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助力精准医疗 发布时间:2024-04-23

4 21 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顺利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贾伟平,上海交大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担任大会主席。海外嘉宾《Nature Medicine》资深编辑 Ben Johnson受邀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博士生导师李华婷,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陆前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盛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智慧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曾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受邀共同出席会议。

会议由吴家睿担任主持。吴家睿对Ben Johnson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到,人工智能涉及到三个要素“数据”、“算法”和“医学”。吴家睿进一步阐述精准医疗是当前医疗健康领域有巨大潜力的前沿方向,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差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诊疗方案。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与融合,为精准医疗的实现和探索带来了强大且前景广阔的技术支撑。本次会议为各领域学者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领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希望各方携手探索,共同推动智能医疗的创新发展,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

随后,自然医学杂志的资深编辑Ben Johnson就《自然医学》对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的见解进行发言,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整个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机遇与挑战。结语部分Johnson 强调,对医生来说人工智能不是“take my job”,而是“take my job to the next level”,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与美好前景。

接着,李华婷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深度学习系统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个体化风险和进展时间》的研究。她介绍了DeepDR这一人工智能辅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系统,以及能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进行预测的DeepDR plus系统。DeepDR可实现个性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策略,且漏诊率极低,提高基层诊疗效率、公平性和可及性;DeepDR plus通过关注视网膜血管特征来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可以发现医生难以辨认的细节。

陆前进为大家带来《皮肤免疫学中的人工智能:挑战和前景》的报告,向听众们介绍了覆盖一百多种疾病类别的临床皮肤图像大数据系统——基于AI的皮肤病诊断助手(AIDDA),这是中国第一台皮肤病图像识别系统。系统对红斑狼疮的识别特异性达到90.37%,敏感性达到92.51%。目前系统已逐渐在农村地区应用,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全程管理方案。他提到,人工智能在常见的皮肤病种类诊疗中有很不错的表现,但在更复杂的皮肤病诊疗时仍然无法替代医生的作用。

张小田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和大家探讨了《肿瘤学中的人工智能:当前应用和未来前景》。她展示了一些临床中遇到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分享了隐匿性腹膜转移诊断的新方法以及对于精准分型,精准靶向的见解等。其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发表,而且在临床中进行实际应用。但她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挑战:各医院间的检查并未标化,难以将已有的人工智能模型落地普及到不同的医院。

讨论环节,专家们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的热点论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就“如何看待大语言模型对于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如何看待数字孪生对于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AI取代医生最大的因难和挑战是什么?”、“将AI落地临床转化和实践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等论题各抒己见。嘉宾们既表达了对在研究中运用数字孪生的希冀,同时也指出人工智能落地临床的困境与挑战。讨论期间,各学科专家思维碰撞,台下师生踊跃发言提问,反响热烈。

最后,大会主席贾伟平院士与吴家睿教授总结到,人工智能目前在临床诊疗中仍是一种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的工具,而不是医生的替代。如何填补临床医生和机器人之间各方面的沟壑、扩大民众的接受度、普及相关的医学教育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找寻答案。贾伟平院士倡议,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面对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秉持人工智能与医学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理念,继续探索,不断前行。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