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辉勇:中长期资金入市如何改写市场“生态版图” 发布时间:2025-05-23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负责人齐聚国新办发布会,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其中涉及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专家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应监管部分中长期资金的短期化操作行为。随着政策措施的落地,A股未来市场生态将持续改善。
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多年前就表态过‘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不需要每年底都要计算盈亏的长期资金’。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存在,A股市场还须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稳定性,带动估值修复。”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
王尧基指出,尽管监管层多年来一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期望中长期资金可以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但A股迄今“牛短熊长、暴涨暴跌”的格局并未真正得到改观,尤其是每次重大利好推出后市场都高开低走,一再挫伤普通投资者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基金操作“散户化”所致,也说明部分存量的中长期资金频繁进行短期化操作,这通过大数据等途径不难监管。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监管层通过完善考核机制、设定投资目标等政策,引导保险、养老金及公募基金等增加权益配置,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目前已起到了优化投资者结构和提升市场稳定性的功能。未来随着政策持续深化,各类长期资金规模壮大以及外资的流入,将带来机构投资者占比的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有望更加成熟稳健。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当前,中长期资金入市已初步显现出稳定市场的效果,保险、养老金等资金实现净买入,权益类基金规模及所持A股流通市值占比提升,增强了市场韧性与投资者信心。展望未来,政策上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长目标及险资投资比例等方向,随着考核机制优化和配套措施落地,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性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将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A股未来市场生态持续改善
钟辉勇认为,在资本市场中,类“平准基金”及“国家队”是重要的稳定力量。为更好地发挥作用,可明确其操作规则和职能定位,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并优化入市和退出策略,增强透明度。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操作与宏观政策及市场监管的协调配合,引导预期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共同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与2024年以来银行股连续走强存在双向驱动关系。”郭一鸣说,保险资金等偏好高股息、低波动的银行股,形成配置支撑,而公募基金对银行股的低配现状也隐含增配空间,推动其股价上行。银行股的核心投资逻辑聚焦稳健性、长期性和分散化配置需求。除银行股外,消费蓝筹、医药创新、核心科技等板块也将因契合中长期资金的投资偏好而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公布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其中,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有基金公司分析称,这是通过硬指标鼓励公募基金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2024年公募基金规模32.3万亿元,其中“股票+偏股混合基金”规模合计6.9万亿元,其增长10%将为市场带来数千亿元的新增资金。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权益类基金持有A股市值年增10%,配合指数基金、中低波动含权产品的扩容,将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规模,同时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提升行业整体质量。
“A股未来市场生态持续改善,有望形成结构性行情,修复价值洼地,但须防范政策风险和外部冲击。”田利辉说,销售费率下调、投研风控强化等措施将降低投资者成本,提升公募产品竞争力。叠加中长期资金入市和浮动费率改革,市场波动率有望收敛,投资风格将进一步向基本面回归。他还建议,监管层继续完善配套细则,并强化对基金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行为的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