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轩:如何培养高端复合型技转人才? 发布时间:2023-10-27
茅台和瑞幸合作推出酱香咖啡,其实从广义上讲,可以算是一个技术转移案例。”因跨界合作而爆火的酱香咖啡已引起不少社会热议,而在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暨第四届世界技术经理人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刘少轩特别提起这款“爆品”,他认为茅台和咖啡的成功融合,体现了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潜力,是个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
酱香咖啡以破圈跨界的形式实现了咖啡营销模式的突破,而上海交大于2022年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则是建立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突破。高校如何担负起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重任?如何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成果转化“路径”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刘少轩介绍了“交大经验”。
学科交叉
培养复合型“多面手”
刘少轩认为,优秀的技术转移人才要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懂管理、懂法律,是个“多面手”。而要成为这样的“多面手”,就需要交叉学科的支撑。技术转移学科理论、科创企业融资知识、技术战略规划能力、所在行业研究分析能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这些都缺一不可。
“如果合伙创业,一定会遇到股权分配,如果一开始没有认真思考随意设置的话,就会对企业后期发展造成障碍。”刘少轩以股权架构设计为例剖析了大部分技术创业背景的创始人容易遇到的问题,“懂技术,却不懂金融,让那些技术型创业企业家很难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借助金融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插上‘翅膀’,这就是一门学问。”
目前,交大利用学校各院系和研究机构的师资力量,打通理工、管理、金融、市场、法律等学科壁垒,构建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
将实践训练融入培养过程
学校强化校企合作,引入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风险投资等充分结合,探索出了“多元化师资+定制化课程+模块化场景”的模式。利用校外引入的金融界高管、企业创始人、律所高级合伙人等专家资源,对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进行培训和指导。
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之前,学员会先进行行业田野调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选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行业标杆企业考察。这些企业也非常乐于分享行业发展趋势、成果转化路径中的经验及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在与企业的交流中总结思考。
科金金课:这门在全国商学院首创的课程
2个月内安排了30+次实践体验
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课程中,学员会将交大校内及学员自己在社会上获得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转化落地。今年,学院就从交大的工科医学院系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十几个项目,由学生组成8-10人团队,通过实际商业场景的应用开发,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实践训练。虽然项目运行才短短两年,在学员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影响。在读学生中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课程学习中与同学以及行业兼职教授合作落地,甚至创立公司。
“既然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那就要调动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我们希望这样的学历教育能让科研人员在创新创业中除了掌握技术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凭借管理和金融的知识和力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刘少轩说,上海交大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并交由交大科技金融学院进行办学,是上海交大面向国家发展所需、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