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加快形成高质量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3-07-12

记者: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央一再强调增强信心,深化实施“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如何准确理解当前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

陈宪:有人认为,是因为经济有下行压力,所以才来谈民营经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央一再强调民营经济对于现在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提出要深化实施“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民营经济一开始是困难的,它们诞生于市场的夹缝之中,完全不具备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往往是手无寸铁,现在,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一个比较熟知的说法是“56789”,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所以,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和3、4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他们完全具备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企业、小微企业,现在强调对它们的支持和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和金融等资源,是非常必要和极具眼光的,因为未来的新兴产业、下一个企业巨头,一定会来自这些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而在它们现今的发展阶段,确实还需要国家多关注关心,让它们有可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

记者: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应如何积累信心、发挥智慧,敢干敢闯、善作善成,自觉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

陈宪: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原始创新上仍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来自哪里?主要来自“0”到“1”的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尽管它们的成功率很低,但一旦成功,就可能是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

发展到当今阶段的中国经济,如何培育、生成和壮大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答案是,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以及市场和政府的助力与作用。

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相应的制度安排,加快形成高质量的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建立科技型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退税制度,作为国家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具体措施;要鼓励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帮助建立企业主导的基础研究机构;要建立高层次奖励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专项大奖,形成常态的激励企业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

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营商环境。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这些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尤其重要,要加快落地落实。

记者:民营企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怎样才能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陈宪:共同富裕最根本、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每个老百姓都有工作,有收入,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来自于哪里?主要就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能大量的解决就业,而且,健康发展的民营企业还能稳步提高员工的收入,甚至让他们分享股权、参与分红等。这就为全社会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所以,民营企业在共同富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是基础性角色。它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能够通过他们的劳动不断提高收入,这是最重要的,对共同富裕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只有民营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它们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劳动者收入,并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保障。所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营经济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此相得益彰。而且,现今社会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都是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民营企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