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炜:经历疫情“大考” 长三角汽车如何“链”上聚力 发布时间:2022-05-26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面临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作为全国重要的发展引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经受着考验。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栏目连线交大安泰蒋炜教授,聚焦长三角关键产业之一的汽车行业,探讨车企复工复产现状、困难和经验启示。


龙头车企复工复产改变了什么?

4月16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上汽集团等车企位列复工复产“白名单”之中。上汽集团临港整车厂单日产能较疫情之初提升了50%。截止到5月18日,已有6400台整车下线。但受制于供应链和物流等因素,工厂目前仍采取单班生产,产能和疫情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工厂已排摸了400多家一、二级供应商,尽可能协助它们加快复产。

在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行研团队负责人蒋炜看来,上汽等龙头企业的逐步复工复产,对行业提振意义巨大。它们好比“心脏”,能带动“毛细血管”,从而拉动整个行业复苏。随着上海龙头车企全面复工,上下游11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也恢复生产、物流仓库逐步解封。

从消费端来看,蒋炜认为,龙头车企对于市场信心恢复作用显著。数据显示,今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约104万辆,这个数字同比、环比都下降35%左右。而汽车的及时交付,或将扭转市场低迷情绪。


“毛细血管”通畅难在哪?

纵观整条产业链,汽车业整体复苏尚需时日。采埃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电子工厂是上汽等多家龙头企业的供应商,目前人员返岗以及物流运输是主要难题,只能通过向海外兄弟工厂转移物料、启用备用供应商等手段勉强应对。大型供应商企业尚且如此,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蒋炜看来,汽车产业链恢复难点在于三个“流”。第一是物流,汽车缺一个零部件都不能上路,产业链少一个环节没打通都无法运转;其次是资金流,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议价能力相对较低,随着疫情防控的措施加码,企业运营成本面临巨大挑战;第三是信息流,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防疫保障很难跟大企业相比,“不敢”去执行复工复产。

蒋炜建议,从物流体系到地方政府都需联动,这才能让行业通畅变得更加有保障。


产业链“保卫战”怎么打?

企业在努力,政府也在发力。5月18日,上海海关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长三角区域内海关已经实现“五关互认”。其中,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和企业,被划下重点,海关将为其打造“绿色通道”,以及“一对一”关企联络机制。同时,为打通产业链“血脉”,4月18日,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浙江-上海)正式投运,像汽车生产零部件等的运输需要被首要保障,首批中转站已建成4个。

蒋炜认为,政府一系列举措是一剂“强心针”,能够完善国际国内循环体系,帮助行业逐步走向正规。

但通过此次疫情,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效机制更亟待建立,这成为提高韧性、抵御风险的关键。蒋炜建议,通过政府、智库,去构建汽车行业的“产业图谱”,通过这样一个可以量化的工具或支点,助力整个汽车产业快速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