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六点半,著名哲学史家、国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余敦康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给上海交大06级EMBA四班(金融班)学员做了题为《周易与管理决策》的学术报告。这是该班学员11月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余敦康教授联系中西哲学家的论述,结合当代社会实际,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多年研究周易的心得。他指出,在中国众多古典书籍中,唯有《周易》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智慧。他引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话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在演讲中,余敦康教授首先从罗素的《西方的智慧》说开,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智慧。他认为《论语》、《老子》中的智慧只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部分,因为“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年,而《论语》、《老子》则是春秋战国时的作品,距今只有二千五六百年。《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也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智慧。因为“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而是爱好和平的。”在解释了《周易》的成书过程之后,余敦康总结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是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的智慧的源头,是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的经典。” 余敦康教授认为周易智慧的核心在于“和”,他说:“儒家代表社会人际和谐,道家是自然的和谐,而周易是整合两者的大和谐。他进一步指出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所在。接着,他介绍了易学在中国历朝的发展和重要的论述,指出《周易》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到清朝一直未变。但随着近代遭受侵略,传统文化遭遇坎坷,它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但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复兴高潮也来临了。余敦康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必然会到自我,回到核心价值观“和谐”之上。“中国政府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策,外交上强调和平崛起,就是这样的一种体现。” 对于社会上借“周易”之名算命的行径,余敦康先生指出迷信和人文的重要区别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命运由谁掌握,"每一个人都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按原典来读,不要相信歪门邪道。"余敦康先生说古代的知识分子是不会信周易算命的,反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有人迷信,"信这个,就是国学衰落的表现。"他认为国学的核心是《周易》,而周易方方面面的辐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余敦康先生还就《周易》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以对国家的管理为例,指出古今中外任何管理国家的学说,特别是现代西方的管理学理论无不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其基础的。基于不同学说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或假定,因而有不同的管理国家的模式。孔子、孟子、荀子、老子以及韩非子的管理国家模式不同,全在于他们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周易》的管理国家模式不同于孔子、孟子和老子,更不同于韩非子,而接近于荀子,而且是主张以德为主导的德与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或是“德治型”的国家管理模式。 《周易》管理国家的理念有一个明确的现实的价值取向,就趋吉避凶,就利避害;另一个更高的价值追求是“万国咸宁”的和谐社会。因此,它的治国理论和方法都是以此为准绳的。现在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可以说也是体现了《周易》的这一核心思想。 余敦康先生最后强调,我们所坚持的是和谐的理念,也就是坚持《周易》的核心理念,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理念,应当贯穿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讲座举行过程中,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余教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诙谐的语言,博得了学员们一阵阵的笑声和掌声。许多学员说,通过讲座,使自己对《周易》有了全新的认识,应当结合企业管理工作,加深对其精髓的理解。 06秋季3班以及05级的部分在京学员也参加了这场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