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EMBA讯】全球在2008年年底陷入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政要都呼吁从根本上反思全球金融体系。2009年初,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加入了这一讨论,指出导致动荡局面的原因是缺少一种真正的国际货币。这些观点,让人不禁回想起“布雷顿森林”的往事。
2014年5月15日晚,交大安泰EMBA名家论坛特邀美国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高级研究员本•斯泰尔(Benn Steil)先生解码“布雷顿森林体系”背后的故事极其当下意义。当晚,尽管声音嘶哑,斯泰尔先生还是敬业地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上院N105室,为现场80余位听众做了精彩的演讲。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主持。斯泰尔先生向人们还原了70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货币峰会场景,着重叙述了这次会议前后美、英等国的角力过程,阐释了最终以缺陷版本出台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重要条款的来由。而其中,他对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美国财政部哈里·德克斯特·怀特及两人代表的英美两国政治势力的激烈交锋,给予了生动、全面地回顾。
布雷顿森林是位于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坐落在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齐聚于此,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的安排。经过为期三周的紧张谈判,各方最终达成了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但可调整汇率以及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战后国际货币秩序。根据协议达成地地名,该体系又被称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斯泰尔先生表示,虽然参会的国家多达44个,但是会议的核心成果基本是在英国与美国之间达成的。而这场对手戏的主角分别是怀特与凯恩斯。他介绍到,虽然两人都致力于稳定战后国际货币关系,但他们提出的方案却是“貌合神离”的。怀特的首要意图是实现货币稳定,而凯恩斯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解决英国二战后面临的国际收支困难,并解除两次大战期间的金本位体制对英国国内经济政策的束缚及施加的通货紧缩压力。这种扩张主义的国际货币思想也是英美之间的最大分歧之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70年前,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作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美国试图借世界上最大债务国英国濒临破产之机,按照美国的利益重塑二战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今天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是否愿意、是否能够或者是否应该被纳入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此,斯泰尔先生表示,不应过分夸大这种相似之处,如果世界在很短时间内将要走向一个新的全球货币体系,那么这一局面更有可能是由市场主导的,而不是出于达成的协议。
斯泰尔先生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系统的演讲,引发大家深度思考。在提问互动环节,听众积极发言,将困惑与感想进行分享,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活动最后,任建标主任向本•斯泰尔先生赠送了象征圆满,极富交大百年特色的红漆盘。
供稿:EMBA办公室 文 娇
摄影:EMBA办公室 田巧云
责编:EMBA办公室 田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