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近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就两会热点议题进行深入解读。陈宪教授表示:当下企业正处于一个比较困难或预期不太乐观的环境下,此时需要提振企业的信心来增加它的确定性。因此,减轻企业负担在当下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在减轻和降低企业负担方面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减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仅是减税,还有社保等其它变化。
此外,今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比如,此前的说法是结构性减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结构性减税和全面性减税结合。在十八大报告和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结构性减税都是叫稳定税负,意味着减税的同时,可能会有加税。
新提出的全面性减税,意味着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税负。
创新是经济的源头
总体来讲,2018年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了。
宏观上,尽管经济在下行,但是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长期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现有的稳定增长,说明我们的一些宏观政策是比较得当的。
微观上可以看到积极的变化,以创业创新带来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代表。在结构性变化的阶段,一些部门的下行会比较多,这就需要新兴产业来填补,而新兴产业的源头是创业创新。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新常态创新驱动,到现在已经有5年,这5年间我们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变化。
创新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现在到一些地方去,地方上已经有了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创业创新的意识。从前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很难再像过去一样大规模招商。
现在应该做的是鼓励创新创业孵化,发展新兴产业。尽管2018年创投不及前几年活跃,但是他们仍然会发现很多好项目,仍然在做投资。2018年在创新的方面仍是继续进步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创新是经济的源头活水。
我们讲宏观政策保持稳定,但是即使中性的货币政策也有一个幅度,适当的宽松,降低准备金率等手段,这就像开刀前打麻药一样,是辅助性质的,根本上要靠微观层面的变化,源头要有动力。因此,2018年还是有比较积极的,而且是一个能够持续的积极变化。这是能够支撑我们6.6%增长率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看产业结构的变化,战略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稳步的提高,这是创业创新的结果。创业创新是一个自变量,它的结果体现在产业结构性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尤其是新兴战略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这些都是创业创新的结果。
减轻企业负担是当下的重点工作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企业经营出现的一些困难。例如,一方面,我们提倡环保,环保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环保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一刀切、地方加码等问题,这时候企业就会有压力。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实际影响目前看来并不是很大,但是它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影响,因为不确定性增加了。
因此,当下企业正处于一个比较困难或预期不太乐观的环境下,此时需要提振企业的信心来增加它的确定性。因此,减轻企业负担在当下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值税下降3%,这是超出预期的。之前是从17%降到16%,这次直接从16%降到13%。
这次一步到位的操作是正确的,否则也要逐步下降。税负下降到位后,赤字率增加了0.2%,增加后仍没到3%,这是可以接受的。
2万亿的减税,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减税,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减税。
减税相当于减少了政府的收入,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来填补,另一方面,政府减少支出也为减税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过去赤字率保持不变,但是负债规模仍会增大,因为赤字率的基数是GDP,这个基数每年都在增长,因此负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9年基数与赤字率同时提高,因此,今年赤字规模会有较大的增长。
2019年GDP增速6%到6.5%的目标是可以接受的,我们的一些大的目标,在6%以上的增速下是可以达到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贸易摩擦,对GDP增速的影响可能是0.2%到0.5%,因此6%到6.5%的增速还是有余地的。
除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自身的问题,一方面是结构调整,有些部门下降得比较快,比如一些传统行业,但是新的部门的上升是一个慢变量,它在一年中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增长,比较难预期。
领导用胶着来形容现在的情况,胶着就是此消彼长,要看两个力量作用最后的结果是正是负。
此前大家对2019年的看法也是GDP增速6%到6.5%,现在报告中这样提出来,我估计2020年基本上还会是6%-6.5%的增速。
从总的来讲,中国现在的GDP是90万亿,两年后可能要超过100万亿。这么大的基数,每增长1%的内容都会差很多。90万亿增长6%,是5万多亿,相当于一个中上水平的一个国家。
从统计上来讲,基数增大,增长速度必然会下降。而且增长主要看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基数大了以后,主要是投资会下降。
尽管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装备水平还不高,还有很多可以投资的地方,但要保持这么高的投资增长速度是不太可能的。
中国投资每年增长6%,这个量是很大的。
短期来看,投资金额大了以后,投资的资金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项目不好,会影响到银行;而且,投资以后,是要有需求的;此外,投资项目要考虑回收的问题。因此投资增速在稳定中慢慢的下降,是很正常的。
因此,GDP增速6%到6.5%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目标。
老百姓的收入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有没有工作;然后,收入有没有增长。
目前,我们的就业还是比较稳定的。我们虽然没公布过自然失业率,但是我认为现在还是一个充分就业的状态。此外,2018年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6.5%,比GDP增长慢了0.1%,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基本赶上了GDP的增长。
这两方面就保证了我们的消费有9%左右的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投资增长下降是比较明显的,进出口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消费的稳定增长就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消费者收入的函数,必须有收入的增长,有消费的增长。因此,稳住就业,稳住收入的增长,那么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局就不会出现问题。
债务问题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有人看到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降杠杆,就会有一些想法。我认为,每一个会议有它的重点,不讲并不意味着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
中国经济要稳住,就不能再提高杠杆,尤其是企业的杠杆不能再提高,因为这就是风险。
我们现在比较多的提到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降低企业债务的一个重要的通道。在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能够减少企业的直接债务,改为间接债务。
目前整个的风险主要还是债务的问题,政府的债务,政府赤字率在3%以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超过3%。关键是企业贷,而且原来因为风险低而不被关注的居民部门债务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消费贷的问题。
这些风险都要防范,现在等于把这种忧患意识,把利害关系都摆出来,让老百姓了解这些风险。
三大攻坚战没有变,第一战仍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没有提到去杠杆,但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就是要去杠杆。
去杠杆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民营企业的杠杆可以增加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在基础类的上游产业的一些国有企业,它们的杠杆要降下来;政府的杠杆要控制,尤其是要控制地方政府具有连带责任的杠杆。
总体来讲杠杆还是偏高的,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重点不同。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我们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松的。2019年降息会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我个人认为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会降准。
总理一再强调我们肯定不搞大水漫灌,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度的放松。
当年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表述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讲清楚了,需求要为供给侧的改革创造条件。
货币政策也不能太紧,比如如前段时间太紧了,一些碰到短期流动性问题的企业因此垮掉了,这是不好的,要适度增加一些流动性。
但是整体的流动性,是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必须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