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顺利召开——专家学者探讨金融理论实践问题,分享创新研究成果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11-25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于11月16日至17日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专家学者主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此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期金融发展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挑战,以及如何推进金融体制和更深层次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创造金融高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外部的脱钩断链压力和内部的债务、就业与经济下行压力,金融业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其转型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会议由我校潘英丽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央财经大学国家特级教师李健教授分享了她的团队编著国家级《中国金融学》教材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她回顾了金融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讨论了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并分享了四十年余年的金融学教学经验。李健教授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学教材的编写即要体现经济金融转型期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历史负责精神,对金融学基本原理提供完整而清晰的阐述。这对学生系统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点和完整体系至关重要。 李健和与会专家还对当前货币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涉及线上支付系统的规模和影响,线上支付与现金和流动性的关系、央行数字货币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定位,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变化,结构性政策工具等多个货币政策议题。。 潘英丽教授在“经济转型性质及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的主题演讲中,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和结构性失衡的现状与问题根源。并对未来10年经济转型的方向及其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做了系统分析。 她阐述了多年来对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即广义利息起源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与家庭在获取利息和财产性收入上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奥地利资本实证论相融合,对金融投资实践的收入分配理论做出理论创新。她认为,货币资本作为垫付资本的作用是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创新性工作提供物质条件,从而推动生产过程从相对低层次的生产方式向更先进、更高效率生产方式切换。而垫付资本获取的回报很大程度上由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能决定。后者还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这能够释美国和未来中国在高科技发展上的优势和先进技术全球化应用的巨大社会福利效应。 她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本市场如何实现有效内循环的问题。她认为,家庭由于社会分工而失去了实业投资功能,不得不将储蓄交予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代为投资。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发现和培育优质企业,帮助她们做大做强。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中小投资者防范商业欺诈的司法和执法制度,中小投资者作为出资人、委托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导致代理问题严重和资本市场的功能扭曲以及资本配置的低效率。这进一步造成高质量金融资产的稀缺和金融系统风险的不断积累。因此有效发挥金融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防范商业欺诈的基础性制度变革入手。 我校冯芸教授在“跨境上市企业被做空的信息溢出与中国上市企业短债长用”的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中概股被做空对A股市场的影响,以及相关信息溢出的路径、机制以及对企业信贷融资环境的影响。国际市场环境的恶化对A股市场产业影响的路径,以及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融资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分析视角。并对包括做空等外部治理体系的意义做了讨论。 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而热切的讨论,梳理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脉络,剖析金融发展如何顺应时代大潮,解析金融变革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会议提出了中国金融现今面临的潜在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期待下次更深入的讨论与解决。 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者都获得很大收获,同时也为学校间更深入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大家共同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以推动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