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邦论道(85):“后工业时代,未来已来”讲座举办发布者:智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282023年9月22日,“经邦论道”系列讲座第85期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以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近万人次聆听报告。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主持,特别邀请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奚锡灿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 本次讲座以“后工业时代,未来已来”为话题,奚锡灿教授讲述了中国在后工业时代的结构转型。讲座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经验,第二部分为中国实践。 奚锡灿教授以部分发达国家为例,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结构会逐渐开始“服务化”。首先,奚锡灿教授阐释了后工业时代这一概念,所谓的后工业时代是指人类社会中,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其次,奚锡灿教授以发达国家的数据为例,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发达国家已经到了服务业占绝对主导的阶段。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体现在:在发达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行业的就业比例、附加值比重不断提升,而工业的就业比例、附加值比重则显示出倒“U”型的规律;职业结构的“服务化”体现在于服务职业的人数占总就业的比重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到70%-80%。接着,奚锡灿教授揭示了这种经济结构“服务化”存在两个驱动力:收入效应、“鲍莫尔病”。其中,收入效应是指随着收入的提高,家庭消费中服务品的占比会不断提升,从而使得消费结构出现“服务化”。比如旅游,没有旅游消费不会影响人的生存,只有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满足基础生活需求),人们才会花比较多的钱在旅游上。“鲍莫尔病”是指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快于服务业,但工业品消费的相对增长没有那么快,因此劳动力从工业流向服务业。 奚锡灿教授提到,随着服务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主要会产生以下四方面较重要的变化:第一,和工业品相比,服务业产品会出现高度多元化和高度个性化。第二,产品和投资这两样东西都变得无形化。第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多,关系更为紧密。第四,人力资本变得越来越重要。 奚锡灿教授从国际比较、政策导向以及中国经济存在的其他“症结”的角度出发,反驳了“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观点。首先,通过将中国与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工业占比实际上比其他国家高很多,而服务业占比与其他国家相比更低。其次,中国的相关政策更加有利于工业而不是服务业,包括更加偏向低密度的中小城市或者低密度的农村、更加偏向工业和实物投资、服务业的监管和准入限制远远多余工业。最后,中国经济存在的其他症结也反向印证了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比重更高的阶段,不应该限制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目前内需和消费的不足、劳动收入份额低于资本份额、单位GDP产生的能耗和污染偏高。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陆铭教授做了一些评论与补充,指出到了后工业时代,制造和服务是分不开的,消费和生产是分不开的,科学和技术也是分不开的,我们需要摒弃对立和分开的思想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所正在经历的结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