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邦论道(78):“运河的故事——苏伊士运河堵塞带来的经济学思考”举办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4-172021年3月,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将这条“黄金水道”切断近一周时间。这一事件,给原本充满变数的全球贸易带来了极大的震动:300多艘货船进退两难,每天受影响的货物价值约百亿美金,引发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有分析认为,这次堵塞对国际贸易造成的最终损失将达60-100亿美金。这条不到二百公里长的运河,为什么在全球贸易中如此重要?这背后隐藏着哪些经济学道理?是什么力量在塑造人类的贸易格局和经济地理?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2021年4月15日,“运河的故事——苏伊士运河堵塞带来的经济学思考”线上论坛在各大媒体直播平台举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奚锡灿作为活动主讲嘉宾,从苏伊士运河堵塞这一事件出发,围绕上述问题,阐述了运河堵塞引发的经济学思考。奚锡灿教授任职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主办、民建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协办,是中国发展研究院“经邦论道”系列品牌讲座第78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主持活动。 奚锡灿教授首先分析了贸易成本对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地理的影响。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在一个国家GDP中所占比重是随时间不断增长的。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之间的贸易成本成反比,而地理、技术、政策、文化等因素决定了贸易成本。海运的成本比陆运和空运低,因此海运成了国际贸易的主流运输方式。这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区域经济,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崛起的主要原因。奚锡灿教授还以中国漕运体系的核心——京杭大运河为例,解释了我国经济地理中天津、淮北、扬州等城市兴衰的发展逻辑。 然后,奚锡灿教授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效率与安全的权衡。在国际贸易的黄金时代,效率是绝对的主导因素。然而,从金融危机开始,伴随着中美贸易冲突、新冠疫情等系列事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对效率和安全进行取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我们可以采用去中心化、备份等方式增加安全性,例如苏伊士运河与中欧铁路之间的替代关系,苏伊士运河拥堵后对中欧铁路的运输需求短期内大幅上升,但这并不足以对海运为主的国际贸易方式构成实质性影响。 最后,陆铭教授对奚锡灿教授的主题报告进行了补充评论。陆铭教授指出,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进口加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50%以上。即便在中央领导人提出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国内循环”为主,是指“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对GDP的贡献仅为1%左右。但从贸易依存度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会明显下降,国际贸易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极其重要,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做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依然是靠海运运输。 本次线上直播论坛得到新浪财经、今日头条、造就、一刻、看看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权威媒体的支持和转播,在线总观看量达到37万人。奚锡灿教授精彩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观众朋友们对于国际贸易以海运运输方式为主、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很好地解释了“双循环”的经济学含义。 作者:范远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