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中国经济企稳之后”在我院举办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7-07-042017年第二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于6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企稳之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主持。“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是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经济学会主办的一个活动,会议每季度举行一次,由沪上知名经济学家给中国及上海经济的运行把把脉并作一些评议。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包括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陈群民、徐珺、倪颖越和梁绍连,复旦大学张军,上海交通大学陈宪、黄少卿和许志伟,上海财经大学干春晖和金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辉文,同济大学钟宁桦,华东师范大学殷德生等十多位沪上经济学人。会议获得了第一财经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支持。 专家指出,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企稳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总量指标来看,GDP上半年增长比去年稍微高一点,特别是民营GDP的增长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各个产业都有一些平稳的增长,特别明显的是工业回升回暖。从总需求角度三架马车来讲,投资回升特别是贸易恢复增长。消费上半年达到增长10%左右,和往年差不多;比较明显的是投资稳步回升,达到9%左右;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速度为8%左右。出乎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企业的盈利大幅度回升,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28%。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增速也是大幅度回升,和前两年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一路下滑形成了较大的反差。PMI都在50以上,现在基本上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三产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1.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去年底的64提升到77。 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分化。比如资源省份的工业增速反弹很厉害,主要是受益于工业的涨价因素。宏观的杠杆率现在已经160%多,而从微观特别是从工业企业负债来看的话,基本上是持续在52%-60%区间,近年来下降了3个百分点。PPI回升达到7.2的指数,但是CPI下滑到1%左右,PPI内部生产资料大幅上涨,而生活资料价格暴跌。今年上半年上游行业的利润改善,明显好于中下游行业。上半年国企盈利的收入增长远远高于实体,一季度国有企业利润增长71%,实体企业才增长16%,而且国有控股的主营业务收入盈利上升了6.6,私人企业则是下滑的。今年上半年库存的程度在改善,但是订单的经济指数仍在恶化。上游行业的PPI上涨,没有向中下游传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明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因为中下游特别是最终产品的供给总是受到需求制约,最终需求并没有上来。 上海财经大学金煜教授的发言主题为“财政支出乘数和经济企稳后减支出”。金煜教授认为,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依据经济的状态而有所不同,发展期的财政支出乘数显著大于扩张期的乘数,表明在经济发展期,财政支出具有较强的稳定经济增长的效应。政府投资乘数大于政府消费乘数,尤其是发展期的政府投资乘数大于1,表明在经济发展期,相对于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具有更强的稳定经济增长的效应。金煜教授指出,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本预算”界定不清。比如2017年财政赤字安排约为23800亿,增量约为2000亿;发行的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券就列了8000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也不完整;2014年审计发现,至2012年底,中央部门和单位全资或控股企业尚未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上海交通大学许志伟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经济不确定下的房地产动态及其宏观效应”。许教授认为,在经济不确定下,人们更偏向于购买房地产,他强调,房地产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复旦大学张军院长指出,一个有趣的判断就是2012和2013这两年,这两年可以叫做是“从四万亿到新常态”,这两年以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改变了宏观管理政策的观念。因为短期的目标主要是一个需求侧的问题,他认为,可能核心的问题不见得是潜在增长率短时间内能发生变化,而是政策层面上让投资或者总需求增长的势头一下子拉下去,这个在讨论过程当中是有共识的地方。他指出,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宏观政策开始抑制了民营GDP的增长,而民营GDP的增长代表了需求的转化,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回到了新常态之下,实际上政府在需求层面上政策的力度变小了,或者说基本上是不出手,就导致民营GDP增速下滑,最近几个月出现某种程度通缩的现象。他认为,为什么上半年我们看到其他的指标比如说盈利指标变好了,这些实际上都得益于民营GDP的加速,然后CPI也转正,不管我们对企稳有没有100%的把握做出判断,但是从民营GDP的增长,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表现是在加速,实际GDP的增长会慢于民营GDP的增长,而且会有这个势头。因此,起码宏观上来讲要稳增长,得关注民营GDP增长的发展。他强调,后面的问题是怎样使得需求层面的增长对民营GDP的拉动,跟经济部门结构性的改革逐步推出,政策怎样能够加进来相结合。此外,张军教授还谈到了“金融诅咒”的现象,他认为,金融诅咒就是我们讲的“脱实向虚”问题,而且发生在中国的金融资产发展很快,金融扩张非常快的情况下,反而没有带来实体部门很好的发展,这是需要大家很好关注的话题。 同济大学钟宁桦教授认为,传统行业的上升背后的拉动力量还是老套路,一个是房地产的投资,一个是基建的投资。其次,他强调,老套路的作用越来越差,这个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差,比如说投资并没有传导到下游企业去,我们看到下游企业的利润没有上涨,民营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好转,然后生产性的投资并没有能够拉动消费。因此,钟教授怀疑,这样的反弹不知能够持续多久? 上海财经大学干春晖教授也谈了其看法。他认为,今年第一季度外贸的企稳趋势,特别是进口增加31%,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指出,三架马车中,出口目前能够支撑中国或者最重要的是东盟,东盟的贸易增长第一季度是25%。在第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在上升,其实民营企业的进口在一季度占比也上升,然后增加速度也上升,这可能反映了中国目前供给结构和基础结构之间的错配。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说今年第一个季度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尤其是进口的大宗商品的价格爆涨,总平均进口价格上涨13.5%。 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从总需求和总供给方面讨论了现在宏观经济可能的一些问题和走向。从总需求方面看,他认为,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面可能都有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M1大规模的刺激不能够通过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来适应我们对M2的需要,这表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方面可能都有原因。比如说从去年货币的需求来讲,大家在不确定性环境之下,可能更多的需求只有房地产和现金,那基础货币可能就没办法更好地去到金融部门并进行转换。现在银行部门货币创造的能力在下降,货币创造的能力下降的根本就是它的贷款能力在下降,他认为,这可能和我们现在银行面临巨大资产价格的重估有关系,现在银行很多贷款可能都会变成不良贷款,如果不良贷款大规模增加,冲销银行的资本金的话,就意味着按照监管的要求,它实际上是逐步地丧失货币创造的能力。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讲,黄教授个人比较认同现在需要减税,通过降低企业总的税负的负担,来提升他们的活力,但是就中央政府做的几件事,现在讲更多的是结构调整,有减有增。从总供给的角度来讲,他指出,问题在于生产率,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改进,这是根本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陈群民处长在发言时希望我们每季度的“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也能多思考怎样更好地服务于上海领导层的经济决策。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做了会议总结。此外,在本次会议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辉文和华东师范大学殷德生等教授也参与了发言或讨论,并分享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