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问政系列论坛之六——“人口、交通与经济交互影响下的区域格局”于4月15日下午在我校徐汇校区新上院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原国家民航总局副局长夏兴华,复旦大学城市规划院敬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罗守贵教授、陆铭教授做专题演讲。会议由中国发展研究院陈宪教授主持。
首先,敬东教授就“基于功能、人口、空间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大家进行深入探讨。他指出上海启动了2020“十三五”规划、2040上海总体规划等,上海未来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之一是全球城市、科创中心。应该在传统四个中心基础上往外拓展,其核心功能是强调以金融为核心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门户城市逐渐从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朝着全球城市迈进。关于功能人口和空间的一体化的关系,我们认为功能是空间的表现,空间是功能的载体,人口在中间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把空间和功能很好的进行衔接。功能优化的重点应当是生产性服务业。未来上海应考虑其功能、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持续性补充劳动年龄人口,才能维持城市继续发展的活力。根据产业引导策略,顺应经济规律划分人口分区,引导新增人口分布,使城市功能布局与人口布局从错位走向平衡,从而实现功能、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
随后,罗守贵教授就“乡村人口蓄水池功能的衰减对城市化动力的影响”进行解读。他指出在过去30年,从1960年代至今,中国人口从每年出生2000多万,逐步减少到1000多万,最高峰每年出生2800多万,而目前只有1600多万,从而导致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人口从占80%多逐步下降到40%多,从而导致人口的城乡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过去农村就像一个巨大的人口(尤其是劳动力)蓄水池,似乎城市可以从其中源源不断地抽取,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的人口增量已经逐步低于城市抽取的数量,这导致农村人口的存量迅速减少。罗教授提出适应于上述变化趋势,我们的城市规划应做出及时的应变,城市的规模扩张冲动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尤其是中等城市,超大城市的规划应充分考虑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节约家庭服务劳动将是一个重要方面。
陆铭教授就“大城市的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的空间平衡”与在做听众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们不能否认大城市人口多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城市病,包括拥堵和居住、环境问题,另外,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失衡的问题,可能也是导致今天出现城市病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同时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些其他可以使城市病得到缓解的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人多,很多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和居住之间的处理问题。人口规模增长,可能增长城市病,但是人口增多在有些方面本身也是有规模的经济,比如说增加地铁的建设、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
最后,夏兴华副局长与听众分享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未来的商务航空如何发展,如何走向。航空的发展,现在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平台和抓手。夏局长强调航空经济是未来中国的战略性的产业,以航空运输作为战略依托,形成一种经济形态。它包括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以及上游飞机制造业和这个平台的下游,如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等,集聚而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实行经济转型升级,由原来的投资型向消费型转,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高度科技、技术高精尖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