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辉: 中国私募行业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2-09-29
王仲辉: 中国私募行业的先行者
清集团合伙人
365 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
交大安泰中国CEO俱乐部副会长、中国CEO俱乐部投融资俱乐部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CEO 私募股权投融资高级研修班(第4 期) 学员
编前语
王仲辉,一个睿智豁达的私募投资人,一个勇敢坚毅的登山者。他是清科创投前总经理,现365 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清科集团合伙人、执行副总裁、知名投资人。发起创立了清科共创、中莱资本、环亚创投等基金, 参与达晨基金、悦榕酒店管理基金的投资,在私募行业十年磨一剑,硕果累累。他是踏足南北两极、登顶珠峰,完成“登峰造极”之旅的资深探险家; 心怀“向死而生”的精神勇于冒险、挑战自我,在漫漫征途中砥砺前行。
十年漫漫私募路
私募如今在投资界是正“时髦”的话题。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蓬勃发展、方兴未艾。2017 年,股权类私募基金规模已经接近10万亿元,累计投放规模接近150 万亿元。王仲辉与私募结缘于这个行业在中国的起步阶段。自2008 年进入私募股权领域之后,他便与这个行业一同成长,经过10 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私募行业地地道道的老兵。在王仲辉看来,2008 年是私募行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在《合伙企业法》修订实施之后,解决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重纳税的问题,促成了一大批基金的成立。也正是在这一年,王仲辉主导发行了中国第二只私募股权基金。2009 年,他加入了清科集团,开始专注于私募基金的发行与运作,从一开始发行美元基金,到后来再拓展到人民币基金,踏踏实实地在私募行业站稳走远。王仲辉认为:“中国经济要转型,要持续的发展,其动力动能来源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不能依靠银行、信贷之类的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成本高,并且只是起到了输血的作用,并未辅助企业和企业家成长。而私募作为财务投资人,不仅提供资金,还提供团队及其他的资源,在募投管退阶段都会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私募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对于私募行业的发展,王仲辉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两年私募发展得非常快,但是IPO 停止了两年对私募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私募由于缺乏退出通道而做不下去。但是,私募行业的发展还是有其潜在的行业规律的,根据美国的私募行业发展经验,90% 以上的私募退出还是靠行业并购,真正的IPO 退出占比不到10%。”私募股权基金不仅造福了被投资企业,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来说也是收益颇丰。“与其他资产配置相比,虽然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但私募股权基金的收益率、抗跌性是远远优于其他资产配置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股票、信托基金等的收益率几乎无法跑赢通胀率,更有甚者,P2P 等投资平台还存在破产跑路的风险,使得投资者连本金都无法收回。即使是被大家一致看好的房产投资,也开始进入放缓阶段,再加上国家和银行的管控,房贷的控制也越发严格。综上,私募股权基金是资产配置的一个优秀选项。”
思维转变,宁滥勿缺,成就精品项目
十年的私募经历,使王仲辉的投资思路越来越清晰明朗。
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王仲辉现在越来越喜欢早期的项目,虽然后期好的项目也很多,但高昂的估值,往往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早期项目集中的互联网企业是私募基金大浪淘沙的宝地,比起业绩欠佳的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发展快但风险也高。由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存在虹吸作用,即“赢者通吃”,一个行业只能有第一名和第二名,其他的都会死掉,因此,对投资者的眼光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仲辉认为创业者的思维高度至关重要,既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领全局, 还要接地气,既要有梦想,也要有保护梦想的能力。对私募基金的管理者来说,就要参与到投资标的的管理中。王仲辉现在践行精耕细作模式,不追求投资的数量,但确保投资一个就必须管好一个,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多年的投资经验告诉他,“行业发展时有窗口期的,并且窗口期很短。任由企业创始人野蛮发展有可能会晚点而错过窗口期,就会造成投资人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模式经常会被复制,快速执行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企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策。
私募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批的有志之士前来,很多投资者是从传统企业家转型过来的,但往往很难成功,以至于投资的项目都难以收回成本。王仲辉认为,“这些投资者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转变思维模式,这些企业家对于投资还停留在自己过去管理企业的认知的层面上,并没有意识到现在好多优质的项目的成长已经不是线性变化的模式了”。王仲辉尤其强调重资产企业已经不能再投资了,“第一,资金周转率没有了;第二个,资本回报率也不够。现在只能做轻资产的东西,重资产要外包给别人。这些重资产企业是社保基金他们配置的,由于资金成本的存在,我们是无法去做的。很多企业就是死在了流动性上,银根一压缩,银行一抽贷,所以重资产投资存在很大的弊病”。现在的投资者要转变思维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现金流。“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商业模式成立与否,不是在于盈利与否,而是要看经营性盈利还是公司盈利。经营性盈利就是看EBIT,就是看主营业务收入能不能盈利,其他业务收入并不重要,看盈利的健康性。好的企业一定要看现金流。投资界的思路一直在转变,一开始看资产多少,后来看利润多少,现在转变为看现金流如何。”这些关注点的变化,也说明了投资越来越注重企业的成长性和造血功能。
投资之道也是管理之道,在长期接触大量不同行业的企业过程中,王仲辉对管理和创业也愈发有感悟。我们创投基本上聚焦于TMT、大消费、环保、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现在各行各业都竞争十分激烈,蓝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企业正是从红海中寻找蓝海,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升。如何才能在茫茫无边的价格战、产能过剩的红海中寻得出路呢?王仲辉认为:“第一个是去中间化,直达消费者终端;第二个是利用低廉的资本, 走股权融资的道路;第三,便是提升产品的品质,降维升质,构建独特技术壁垒或商业模式能力,勇于尝试。”这种“轻资产、重模式”发展思路既是转型成功企业的经验,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思路。
现在我们投资标的聚焦北上深。在王仲辉看来,“北京有高度,深圳有宽度,上海有深度”。王仲辉尤其看好深圳的私募发展。深圳的人才优势和城市优势尤为明显,而且深圳城投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作为母基金,支持企业的发展。在其财政收入结构中,买卖土地的收入仅占10% 左右,其他的收入来源都是企业缴纳的税收。如此环境必然会继续推进深圳私募发展的良好势头。
宁静得以致远,不舍终成大业
除了作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王仲辉还是国家级运动健将,资深的户外和登山爱好者。继2010年征服南极,2012年征服北极之后,2017年5月,王仲辉在珠峰登顶成功,真正成就了登“峰”造“极”的伟业。在王仲辉看来,“一开始,登山是生活的调味品,慢慢地,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登山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迈出的每一步,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尤其是攀登珠峰的52天,的确是一个很伟大的煎熬、很深刻的孤独、很痛彻的寂寞,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在这个过程中,王仲辉会沉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度的问题,改变都市里的浮躁心境。现在,连等待晚点的飞机,也成为一种享受。
万物都是有规律的,都是相通的,王仲辉就很善于总结规律,登山的感悟也被他用到了生活和工作中。王仲辉说:“登山会给你很多的启示,登山比的不是速度和时间,是一个目标的完成,登山是跟自己PK,要享受过程,享受快乐,是自己的一种修炼。我不是赚快钱的人,适合做长线,做股权投资就是要10年,不能急于求成,要跟时间做朋友。时间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创业者是我们的左膀右臂,成就了他们才能成就自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好的项目都是要沉淀的。投资和登山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风控,投资不能把钱亏掉,户外不能把生命丧失掉。投资的秘密在哪里呢?在于杠杆,杠杆用得是否得当关乎成败,投资的魅力就是要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在团队协作上,投资和登山也是一致的,即讲究分工和协同,每个人分工不同,价值也不同,每个人都重要,都应该各司其职。具体到投资上,募投管退每个阶段都关乎成败,不能顾此失彼。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不舍难成大业。无论是私募还是登山,愿王仲辉带着他宁静澄澈而又坚韧不拔的心,在漫漫途中坚定前行。